标签:
历史 |
分类: 凡人摸史 |
韶山虽然偏远,未能逃过倭寇荼毒。
据《韶山志》载:
1944年6月日军进驻,一年两个月时间里,杀507人,伤83人,很多妇女被侵害。

(老照片)
韶山人有血性,早在1938年10月,即有毛岱钧等24人被追认为民国烈士。
日军来后,即有组织游击队,积极抗敌。
抗日战争,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,它深刻在当时人们的心里,流露于笔端,传播于四处。
今天我们就来看看,当时韶山杨林文人们,留下的那些对联。
汤鹿秋,杨林云源新屋湾人,生于清朝同治五年(1866),曾任新疆省议员,《伊犁日报》主编,后遭谗,回到家乡当老师,1925年入党。

(侵华日军老照片)
日军全面入侵后,他写有对联:
从军曲已举国同声,莫云龙谷松楸,不是东夷流血棹
凯旋歌定未秋发响,且拟竹湖源尾,分作南人洗马洲
蒋浩然,蒋梯空烈士兄长,女儿蒋意荣在银田卫生所当所长,请父亲写对联悬于门口:
生存竞争,愿大众体魄健全,都好去从军杀敌
卫民报国,苟吾人日常清洁,又何须抱病求医
蒋昌延,字青岩,父亲蒋韵胪当过甘肃平番(今永登)县令。他新旧兼修,长期于本乡的蒋氏听彝学校教授国文。人称青岩先生。
听彝学校本为蒋氏族校,光绪四年创办,1912年改为新式小学。蒋昌延所撰办公室门联为:
趁华年养气求知,毋忘国耻
待他日乘风破浪,不愧书生
眼尖的朋友可能看出来了,汤鹿秋和蒋韵胪均在西北任职。
原来,自曾国藩建湘军,杨林一带多有从军建功者,纯和王家湾汤氏,便有总兵级将军好几位。
湘军新老交替,又有很多人随左宗棠到西北,功名不输先辈。
张莲坡,生于1900年,本地塾师,抗战胜利之后,写有一联:
天意几难回,试看兵燹连年,同遭末劫
人心惟忏悔,倘及雨旸时若,共赴休征
休征,吉祥的征兆。
他还代人写联挽父亲和岳父——二人同上狮子山时,均被日军杀害。
何为乐土?何为乐国?重九节欲避寇氛,登高曷若登蓬岛
如此秋风,如此秋雨,两三日交流血泪,哭父还兼哭丈人
从这两联来看,张先生虽是儒者,信仰实为释家。

(老照片)
汤锡麟,生于1918年,其兄参军抗日阵亡,消息传来,悲痛之时,作联一副:
烽火遍中原,踊跃三军,吾悲折翼
麦风凄首夏,薤歌一曲,嫂痛伤心
薤,音谢。
薤歌,古代挽歌名。
他还有一联,挽为国捐躯的刘姓朋友:
血战沙场,宁死不为奴隶狗
气吞胡羯,舍身来振亚东威